5·18活動||三博觀展——《三明古廊橋》
2020-05-18 17:00 | 三明市博物館 |
![]()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三明市博物館為迎接國際博物館日,準備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我們一起開啟今年精彩的博物館之旅吧!
三明古廊橋
廊橋,又稱屋橋、風雨橋,是指在橋面上蓋廊屋的橋梁,有木拱、木平梁、石拱之分。其中木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梁木穿插的特殊而巧妙的結構形式被譽為古典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在我國保存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被人們稱為“活化石”。目前,古廊橋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等地的山區(qū)。
三明地處閩西、閩西北,是中國現(xiàn)存古廊橋較集中地區(qū)。據(jù)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市境內(nèi)仍完好保存有115座風格各異的古廊橋,其中,建寧縣3座,沙縣8座,三元1座,大田縣16座,泰寧縣16座,將樂縣15座,明溪縣12座,寧化縣11座,清流縣13座,尤溪縣9座,永安11座。
三元
![]()
樓前鳳凰橋〔清代,莘口鎮(zhèn)樓源村樓前自然村〕
始建于清乾隆時期,1945年重修。該橋為廊屋橋,木構,單拱平梁,朝向南,橋東西橫跨樓源小溪之上,東西長18.8米,橋南北寬7.4米。廊屋面闊三間,進深四柱,迎水面設有神龕。西端橋頭為正順廟,廟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正廳設四根金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歇山頂,供奉謝佑。
沙縣
![]() ![]()
漁珠石鎮(zhèn)橋〔清代,高砂鎮(zhèn)漁珠村西·縣文物保護單位〕
單孔石拱廊屋橋,橋身南北走向,橋面長24.49米,寬5.3米,凈跨8.53米,距水面7.13米。廊屋面闊11間,進深4柱,抬梁穿斗式結構,中亭為懸山頂。隨脊檁下皮墨書“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重修”字樣。兩側設座椅,2005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寧
![]()
程家廊橋〔清代,黃埠鄉(xiāng)黃埠村程家自然村〕
始建于清代。該橋為石墩木梁廊橋,東西走向,跨于都溪支流的友蘭溪上,橋長50米,寬4.6米,四墩三孔?;◢弾r石砌橋墩,橋墩上以原木縱橫疊架八層,再架兩層木梁,橫跨于橋墩間。橋地面為鵝卵石鋪設,橋屋為懸山頂,面闊22間,進深6柱,抬梁式構架。橋南、北兩側設置擋雨板,擋雨板內(nèi)設有朝天欄桿,供路人小憩。橋屋北側中心設有神龕,供奉北極玄天真武祖師。保存較完好。
明溪
![]()
原厝坑高平廊屋橋〔清代,城關鄉(xiāng)下汴村原厝坑自然村〕
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文革前后各修繕一次。單孔石拱廊屋橋,東西走向,全長約25米。橋屋二層,通面闊22米,通進深4.4米,橋屋高6.6米,總面積103平方米。橋屋中心點頂有一四方斗拱,橋頭南側二樓有一祭祀廳,面積約35平方米。
泰寧
![]()
仕坑仁壽橋〔元代,下渠鄉(xiāng)大坑村仕坑自然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仁壽橋始建于元延佑元年(1314),明弘治元年(1488)、清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橋三墩兩孔,南北走向,坐西朝東,由橋墩、橋拱、橋屋、橋龕等組成,橋長26.55米,寬4.63米,拱券矢高3.8米,建筑面積122.9平方米。橋墩用大塊的赤色砂巖疊砌制成船形,分水尖面向來水。橋墩之間用杉木疊成“井”字。橋屋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面闊八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橋南北兩端八字開,建有牌樓,檐下出二跳斗拱承托屋架。橋東西兩側設美人靠和雨披,橋西側中間設神龕,供奉觀音、楊公等神像。1995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尤溪
![]()
豪峰廊橋〔清代,湯川鄉(xiāng)黃林村豪峰自然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歷經(jīng)火毀、水沖,于清道光四年重修。單孔廊屋橋,橋南北走向,廊屋全長約20米,寬約7米,拱寬約5米,矢高約4米,橋基用不成形的山石壘砌拱成,顯得古樸典雅。面向來水方向,有一神龕,供有觀音神像。廊屋8開間,進深4柱;屋面有三個凸起的歇山頂裝飾作用的小屋頂。
![]()
林源水尾廊橋〔清代,管前鎮(zhèn)林源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清晚期。廊橋東西走向,廊橋長約27米,寬5米,面闊9間,進深4柱,橋面離水面約10米。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廊橋橫跨林源村的青印溪之上,用毛石磊砌金剛墻,后用原木疊架出挑成為木伸臂廊橋,再用10根大口徑優(yōu)質(zhì)水杉直架橫跨作橋梁,上鋪木板成橋面。
清流
![]() ![]()
江坊廊橋〔清代,長校鎮(zhèn)江坊村〕
又名“會龍橋”,始建于清代,曾有兩次修繕。坐西北朝東南,寬為5.1米,長為25.1米,雙孔木伸廊橋。橋墩為石構。橋面闊七開間三樓,抬梁式結構,四柱三架梁,懸山頂兩面坡,梢間及中心間各起一樓,下設神龕,橋下兩岸建金剛腿,中間一石砌橋墩,迎水面又風水尖。橋兩端裝雨披,邊柱上搭木板為座板,外設欄桿,檐下兩側有遮風板。
寧化
![]()
杰家灣廊橋〔清代,安遠鄉(xiāng)厚溪村〕
始建于清代。伸臂式加柱支撐的木構平梁廊橋,懸山頂。東西走向,通面闊24.5,通進深7.88米,總面積193.5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4柱,兩側有穿柱欄桿作座椅,檐下均有風雨擋板,地面以木板鋪設。石孔采用鑿面條石鑲邊,縱聯(lián)法砌置并起券,金剛墻處用亂毛石壘砌。西面建有屋橋管理房。
永安
![]()
貢川會清橋〔明代,貢川鎮(zhèn)集鳳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拱木廊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橋呈西南至東北走向,橫架于胡貢溪上,兩墩三孔,來水面設分水尖。建筑面積287平方米,兩側丹霞石金剛墻。橋面木構廊屋,面闊十三間,進深四柱,五架抬梁式,兩側設擋雨板,來水面設神龕,供奉“真武大帝”。2001年公布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田
![]()
桃源流泗橋〔明代,桃源鎮(zhèn)蘭玉村〕
流泗橋位于大田縣桃源鎮(zhèn)蘭玉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后經(jīng)康熙年間和民國時期先后兩次修建。橋為木結構風雨橋,橋長42.2米,寬7.5米,橋屋的中央設神龕供奉,兩旁設有鵝頸椅,外搭遮雨蓬,河中央用條石砌成船形橋墩。
將樂
![]()
下張源花橋〔清代,余坊鄉(xiāng)周厝村下張源良種場〕
橋身東北至西南走向。由廊屋、石拱橋二部分組成。廊屋面闊十間、寬28.5米,進深四柱、深3.5米。穿斗式結構,歇山頂。石拱橋凈跨11米,高5.3米,用鑿面毛石縱聯(lián)法壘砌。1993年維修。
三明古廊橋古樸端莊,造型優(yōu)美,結構形式集亭、臺、樓、閣于一身,那一座座凝聚了古代巧匠智慧的廊橋,橫跨溪澗深谷,儀態(tài)萬方,如一道道彩虹連接著古道與村鎮(zhèn),傳遞著古老文化和豐厚民俗,寄托著偏遠鄉(xiāng)民對天塹變通途的美好向往,特別是與廊橋一同產(chǎn)生并保存下來的廊橋墨書、橋碑文字、橋記、橋匾書等,承載了梁橋史、民間文化史,沉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
(責任編輯:三博)
相關閱讀
三博動態(tài)
文博資訊